非暴力溝通
「什麽是非暴力溝通?我們經常暴力溝通嗎?」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我心里冒出這兩個疑問,於是我便帶著問題讀完了這本書。
首先我覺得「非暴力溝通」的實質是愛與耐心。作者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去體會到心中的愛,運用具體的觀察去客觀的評價一些人或事。比如「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。」,而不是說「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。」帶有主觀情緒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「暴力溝通」。歐文面對批評的下意識反應大概率會是反駁,而不是滿足我們想讓他進球的需求。
在能客觀的描述現實之後我們需要體察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,但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並不容易,我經常會給出一些判斷而不是感受。比如「朋友出去玩不帶我,我覺得我被忽略了」。——「被忽略」就是我的判斷。如果我在這時候想獨處,我就會很高興;反之,如果我想一起玩,我就會感到難過。我經常會把一些負面情緒的由來歸結到他人身上,忽視自己本來的需要和感受 。過去我經常隱藏自己的失落,我擔心總是說「被忽略」朋友會覺得我敏感,但現在,我想我可以直接告訴她們我有點失落,因為我更想和她們在一起。
最後我們還需要能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。比如把「我想更自由」換成「我想不上早八睡到自然醒」。我經常會用很抽象的詞語,比如「自由」這種來表達需要,因為很多時候我也不知道我具體想要什麽,也不想思考,傾聽的人很難從這種抽象的詞匯里判斷出我真正需要的東西,我的需求也很難得到滿足。
我認為這本書非常有用,但在日常生活中自如運用是困難的。首先「非暴力溝通」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,不能照模板硬套。比如我前兩天晚上試著用這種溝通方式對我的母親表達愛意,我說「我感覺很感動 ,因為你說養我,我能感覺到我被無條件的愛著。你說我以後也要養你,我能感覺到自己被需要,我感覺自己很有價值。」但是她說我咬文嚼字,她說母女之間一個眼神就能知曉一切。我平常是一個很內斂的人,很少表露愛意,我的母親也是這樣,那段話我用了很大的勇氣才編輯好發出來,我覺得很不好意思還很尷尬,但我又怕我平時過於內斂,母親會一直感受不到我的愛。但事實並非如此,就如她所說——一個眼神就能知曉一切。
其次,在喧囂的生活中我經常帶著一身戾氣,我總是隨意去指責他人,懶得思考自己的心情和內心深處真正的需要。我很難對著一個遲到的人說:「我看到你比約定的時間晚了一個小時,我有點生氣,我們約好要幹的事對我來說很重要,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快點把事情完成嗎?」我相信如果真的有人讓我等了一個小時我的第一反應會是破口大罵。是的我經常「暴力溝通」,書中的「非暴力」觀點使我受益匪淺,我想以後我會在每天放慢腳步,靜下來思考我究竟需要什麽,重拾我的愛與耐心,帶著善意溝通。
最後,去觀察,去感受,去表達,去溝通。
去愛這個世界。